1. 首页
  2. 艺考资讯
  3. 编导艺考

生命之轻与灵魂之重,电影《可可西里》影视艺术赏析

生命之轻与灵魂之重,电影《可可西里》影视艺术赏析

“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

电影《可可西里》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真实而又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为了生存努力挣扎,为了存在勇于冒险的故事。可可西里的美通过电影从深浅两个层次进行刻画,浅层次的美在于影片用镜头刻画的形式美即可可西里这个神秘地带的凄绝之美,深层次的美则在于影片对生命的沉重思考即生命之轻与灵魂之重。

可可西里特有的高原景色不仅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基调,更加烘托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的心理感受。导演选取了雪山、戈壁荒原、暴风雪、秃莺为背景,映衬出人、车的渺渺一粟的视觉感受。在队员们离开不冻泉保护站时,阿旺站在荒漠中挥手告别的景象,为观众展现了台词中“一个人住三年”的孤寂感和悲凉感。以及队员们看着燃烧的藏辫羊时,火焰的不断跳动和人的静默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所体现出的无奈。这些用镜头说话的手法,使这样一部放映真实事件的电影更具有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塑造人物的作用。这群队员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相比语言他们的行动更具有代表性更能体现人物性格。

1. 画面直观营造出的悲壮的心里感受

影片擅用一些极具震撼力的画面触动观众,例如上百只被剥皮的藏辫羊的尸体,鲜红的颜色和秃莺的的叫声,和几百张藏辫羊皮被铺陈在荒漠戈壁上的画面,这两个画面所表现的是盗猎分子赤裸裸的猖狂行径,令观众产生的是对这种丧尽天良的盗猎行为难以平复的仇恨的共鸣,这种画面对眼球所造成的冲击力,会直接转化为一种心灵的震撼力。影片中车队行进在广袤的荒漠上的时候,镜头拉长,背景中所呈现的可可西里的自然景观和吉普车飞驰的情景,反映出了队员们和可可西里一样的威慑力的执着和坚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奠定了一场亡命之旅是悲情基调。

2.艺术与纪实的结合,音乐西域景观的张力

美国哲学家罗蒂说:《可可西里》是一部能让人“震动”的电影。他为其中充满力量感的真实震动。

这种有力量感的真实,很大程度地来源于电影的纪录风格。导演陆川说:这个环境强制性地要求你的单纯。可可西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在这个连呼吸都困难的地方,是无法不在最大程度上再现真实的。在真实沉重的故事之下,一切的拍摄技巧都是虚无。因此在影片大量中展现的是队员追击一群盗猎分子的过程,而并没有过多的呈现商业片的枪战等激烈的场面。

片中的配乐相对较少,在开头和结尾中出现的独具藏族特色的音乐,为全片增加了如同史诗般的厚重感,仿佛个藏族老人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一个故事。开头的画面中是车队驶入可可西里最后是日泰的离世,在这两个画面中加人藏族传统音乐似乎是一种前后呼应,更是在为这两种不同的出行进行的送族别仪式一般,表现出一种队员们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展现藏族人特有的勇敢和豪情。而片中队员们一起舞蹈的歌声和歌舞厅中的音乐,和整个片子的基调不同,欢快的歌声反而将队员们的孤独感,和影片苍凉悲壮的基调衬托的更加浓郁。

除了音乐以外影片大部分的声音都是一些自然音’比如汽车在戈壁中疾驰、念经的声音、暴风雪的声音和人说话的语调等等。这些自然流露的声音有着无可比拟的纪实性,让这部电影更具纪录片的味道,更容易触动观众的感情,是艺术性和纪实性的完美结合。这些声音不论是喇嘛念经的声音还是暴风雪的呼呼声,都包含了导演对于生命的一种理解和诠释。在队员们发现了多只被杀害的藏羚羊的残骸的时候,画面中出现的只有秃鹫的叫声和随后队员们数数的声音,加强了画面的震撼力,对于生命的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

3.生命的理解

影片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了人类学片地方性知识的呈现:藏族人对于自然对于家园特有的一种感情。在他们心中这片高原上生长的任何生命都是一样的藏羚羊和人都是生活在自然中依靠其生存的生命。因此在表现死亡仪式上,影片开头埋葬队员强巴和埋葬藏羚羊的时候都进行的念经仪式,而且,强巴的天葬和藏羚羊尸体旁出现的秃鹫都是同样的形式。影片的主线就是追寻,追寻杀害藏羚羊的人同时也是杀害员强巴的人,这两种仇恨在队长日泰的心中是一样的,是对于生命的滥杀,是对于生命的亵渎。

藏传佛教中讲求五道轮回片中多次出现因意外而被留下的人一方面是粮食不够和车子坏掉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们的佛教观念,日泰在对于马占林能否走出去的回答是“走不走的出去是他的命”,尽管日泰一直祈求“最好不要下雪”,但是日泰的潜意识里是相信命由天定的观念的所以在队伍进山之前的告别中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生离死别的感受,这种命理观念是贯穿于整部影片中的无奈的最根本的来源。

日泰在队员没钱看病的时候也不顾法律,卖过羊皮。马占林以前是放牧的“后来草原变成沙漠,牛羊没的吃了。现在人也没得吃了所以人也活不下去了,所以这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带着三个儿子出来剥羊皮。这是一种生命的无奈,更体现了在自然的强大和生命的无力感。这是影片思想升华的体现,从生存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到自然资源的滥用,直至人的生存受到的威胁,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无限往复,体现的是自然和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感。

片中小部分的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描写中,日泰女儿送别的大哭的场景刘栋在酒吧女友面前失声痛哭的桥段,队员们见到长期独自驻守的队员时载歌载舞的场景这些细节使得有些单调的剧情趋于丰满更提升了影片的内涵导演从细节的建构上将一部保护藏羚羊的纪录影片上升到更高的人文层面的关怀,使影片更加能够打动人心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

看完整部电影,包裹在青藏高原残酷的自然环境之中,所揭露的是人类贪婪和欲望的满族和人类良知的矛盾呈现的是全球化浪潮之下生存所暴露出的人类的群像守护和践踏使得这片最后的净土蒙上了灰暗的悲剧色彩。如果说这个故事也是一场战争的话,那战争的双方不是人和自然而是人和社会。电影的力量大多是来源于题材和事件的真实性在叙述这个故事中,导演采用了单线叙事的手法使得整部片子过于单调。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

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其观点不代表艺考网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nyikao@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