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艺考资讯
  3. 编导艺考

传播学干货丨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传播学干货丨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本文为大家分享一篇干货,帮助大家了解什么是新闻传播学的沉默的螺旋。

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后在其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概括。

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组成: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表明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他们便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领袖”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在舆论观和效果观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

(1)舆论观。沉默的螺旋,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把握舆论现象的。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就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于是人们只好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沉默的螺旋”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2)效果观。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状态。这时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做“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始动,在传媒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

“沉默的螺旋”理论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是有限效果论向强大效果论转变的关键性研究。把民意研究和大众传播研究结合在一起,把“民意”概念变成可以实证研究的客体。假说中对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积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以上就是新闻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基础知识了。想了解更多知识内容可以收藏本站哦~

https://www.art165.cn/272823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其观点不代表安艺考网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nyikao@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

QR code